DSC_2824_副本王婧,密西根学院2016届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

科研让你停不下来
以前读科学家传记时,总会敬佩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巨大热情。每当读到他们没日没夜地思考一个问题时,我总是很敬佩他们的毅力和勇气。当我自己开始做科研后,我发现,科研这个东西真的会完全占据你的大脑。科研恰到好处的利用了你的好奇心,让你总想搞清楚一个事物为什么是这样,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因为你所做的东西都是全新的,你在创造新知识,所以遇到很多问题是正常的。而这些问题,似乎除了自己努力去解决外,没有其他的人可以直接告诉你现成的答案。和老师、同学、专家等交流是必要的,但是所获得的帮助毕竟有限。于是,这些难题就潜入你的大脑,让你时时刻刻都在想它的解决办法。如果遇到的问题比较难解决的话,那么这个思考的时间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让你想停下来不思考都很难,直到这个难题被解决了。这个过程比较难受,因为你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想,而且是大脑自发的在想,完全不受控制,像得了强迫症一样。直到找到解决方案,才如释重负。
刚开始我很不适应,总会很焦虑,一遇到问题就想马上找到解决方法。后来经历的多了,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知识,于是我戒掉了焦躁,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做科研,其中一篇论文有幸被《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选为featured article(其目的在于突出当前研究热点和方向),比较简要的介绍了我的研究方向(论文链接)。

201603164_副本王婧发表于《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上的文章

个人认为,导师对一个人的影响,绝对大于其他任何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李冕非常亲切,还很幽默。这使得我每次和导师讨论枯燥的问题时都觉得很有趣。他非常尊重每一个学生,也很信任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布置任务还是发邮件,导师都非常和蔼。在做科研中,导师对我们的新想法都非常鼓励。这是导师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的体现。我个人认为这点很重要,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很有帮助。最让我佩服的是导师极强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无论你的描述多么支离破碎,导师都能准确的明白你的意思。

201603163_副本王婧与导师李冕(中)

读博是一个艰辛又美好的经历,它给每个人沉淀下的东西是不同的。每个人资质不同、性格不同,从博士生活中汲取的营养也不同。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更是不同的。读博,让我拥有了平和的心态,不再随波逐流,颇有点“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感觉。
不管是挫折还是成功,终究都会过去。因此,正如我的导师所说,人要学会坚持。读博的过程,当然充满了无数的挫折和成功。但当挫折过去,你就会发现,当时觉得很沮丧的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同样的,当成功的喜悦过去时,你也会发现,当时觉得很欣喜的事,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事。因此,回首读博的时光,实在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充满活力又特别严格的学院

走进密西根学院,你就会被她的朝气和活力所感染。学院充满了活力,但同时又特别严格。研究生课程量很大,对成绩也有所要求。因此,想要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不认认真真地学习一番,是拿不到好成绩的。以前我觉得研究生课程只是混个学分,后来才感觉到,学院对研究生课程的大力投入和要求,是很有意义的。经过严格系统地学习,学术能力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做科研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术演讲的机会,使我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前年我去美国水牛城参加ASME国际会议,当我介绍完我们的研究内容时,几位同行都反应“It’s a good work”,“Your speech is great. It seems everyone is listening”。此时,我发现,盲目的崇洋媚外是不可取的。在不在国外不能决定学术演讲能力的高低,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低估了自己。实际上,学院的培养模式使得我们的学术演讲能力是优于大部分国外学生的。

201603162_副本王婧在美国水牛城参加ASME国际会议

“第三类人”的幸福生活
女博士经常被称为“第三类人”,说明博士生活还是相对枯燥的。女博士读博的这几年正是她们人生中最青春靓丽的时光。因此,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做好科研一样重要。闲暇时间,我会弹弹钢琴,读读古书,来陶冶一下情操;也会走访一些名山大川,结识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在不影响科研的前提下,如果条件允许,能完成人生大事那是最好的。记得我本科的时候,有一位政治老师,她说她读博的学校是她的福地。在那里,她完成了结婚、生子、取博士学位三件大事。当时我就想,我也能这样就好了。现在,在我27岁这年,我也完成了结婚、生子、取博士学位三件大事。学院是我的福地。当大家表示祝贺时,我知道没有家人的鼎力相助,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默默奉献的是我的家人,收获的人却是我。

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导师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读博?”转眼间,我博士毕业了。回想起入学时导师的问题,我才发现,自己在读博期间的收获大于所有其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对我来说,读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好的经历。非常感谢导师当年将我领进了科学的大门,为我的人生画上了亮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