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余小龙,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19届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2022届硕士毕业生。师从郑贵元(Kwee-Yan Teh)副教授,从事液滴碰撞的物理研究。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俞黎明奖学金等荣誉。

2015年9月13日,我第一次以一个交大人的身份在霍英东体育馆聆听时任校长张杰院士作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由此正式拉开我大学生涯的序幕。校长以《独立,成就更好的自己》为题的讲话振聋发聩,他从“自信、自励、自省”三个角度劝诫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实现从确定性思维到批判性思维,从随流从众到内心觉醒的转变。回首过去,感慨颇多。过去的七年是我从青葱少年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让我不断走向自立和独立,更是我从学会“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到“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的蜕变的七年。

坚定自信、攻坚克难,在挑战中蜕变成长

人的成长如同攀登远处的高山,登山的过程虽有艰险,但是登山的过程能够欣赏美景、历练筋骨,其乐无穷。从大一到研三,密西根学院融通中外的教育体系让我能够在扎根中国本土的同时建立全球视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们用不同于国内大学的教学方式为我们传授知识,打好基础,带领我们领略全球领先的前沿科学研究。以交叉学科见长的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处处都洋溢着中西结合的特色。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的特点,让我也逐渐适应学院的快节奏生活,不断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余小龙(左二)与团队成员参加学院Design Expo(设计展)

创新是根植于密院人骨子里的特质。大一的工程导论课就让我知道了工程师如何把想象力变成动手能力。课程先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到实现再到比赛,接下来再去通过独立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解决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这样的流程几乎贯穿了整个密院学生的大学生涯,也让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Make Real Progress(实现真实的进步)。我们的课程任务量十分繁重,往往一门课程会包含作业、实验、考试、调研展示和小论文。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去探讨一些课程内容上未讨论的问题,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去思考并总结出一些自己的认识。我相信,这些系统性的工程训练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余小龙与实验室的老师同学们合影

密院开放、自由的全英文教学环境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全球视野、交叉学科、创新为道、质量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种课程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之大是不言而喻的,通宵完成作业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但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让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勇敢追逐内心的梦想。从中学时代的填鸭式教育,到主动地发现问题-设计方案-不断修正-解决问题的大学教育,让我们在蜕变中不断成长,树立信心,走向独立。

坚守初心、自励向上,不断激励自我对科研的热情

我们应该选择自己所爱的方向,而不是亦步亦趋。受大一工程导论课程的启发,我对机械制造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专业分流时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大四时,我逐渐对能源动力和流体方向产生兴趣,通过和多位教授的沟通,我选择了保研留在密院攻读硕士学位,跟随Kwee-Yan Teh老师从事液滴碰撞的研究。这是个听起来就很有趣的方向,也成了我大学后半程的主角。

余小龙在科研实验与同学讨论实验

余小龙和实验室同学毕业前的合影

科研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李政道图书馆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科学的研究首先要学会提出一个真问题,然后就是努力寻找答案,即便方法不对没有答案,也是有意义的。读研的过程中,我常常在大量的科研文献中找寻自己的研究方向;独立地在实验室待上十几个小时,不停地进行设计实验、失败、改进实验的循环;处理海量的实验数据并且进行归纳总结。此外,如何将科研成果整理成一篇学术论文也是研究生的必修课。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Kwee-Yan Teh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一次又一次修改,实验方法的一次又一次矫正,实验结果的一次又一次分析……难以忘记我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时候的快乐,我想,这应该会成为我记忆中的宝贵的一刻,会为我以后面对挑战,提供精神的动力源泉。

不断自省、不断跨越,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我常常反躬自省,求学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不断实现自我跨越,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我深知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也必须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实践活动,去锻炼实践能力、加深对于社会的理解。党支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有幸踏足祖国的万里山河,了解中国最广大基层的现状,去体会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也曾参与多个志愿服务类的活动的组织。通过这些学生工作,我学会了如何去组织一个团队,如何完成一个项目,如何把我们的象牙塔中的想法变成可落地的举措。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了我许多机会,让我们可以从这里奔赴万水千山,从这里出发,行万里路,知中国情。

余小龙作为学院青志队长组织云南支教团实践活动

余小龙与团队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