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王天予,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院”)2025届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研究生(李冕教授课题组,智能设计与优化实验室)。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科磊奖学金、亚东奖学金、吴贤铭崔德娴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他致力于智能制造与工业人工智能的前沿交叉研究,已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十余篇论文。毕业后他将前往海外顶级院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谈及王天予,许多师生都会提到他的自律与专注。他在2020年通过交大致远荣誉博士计划直博入学,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从本科到博士,他始终坚持以清晰的目标规划学习和生活。“我希望自己不仅是一个学术的探索者,更是一名能够推动社会和产业进步的实践者。”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为了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王天予在博士阶段主动修读了远超毕业要求的50个GPA学分,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他深知,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获取,更是对思维的塑造。“我的专业领域涉及复杂系统控制,这不仅需要理论深度,还需要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平衡点,而这正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

在学术研究中,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过去几年间,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十余篇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他始终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探索者的热情投入其中。“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创新,尤其是面对未知领域时,勇敢提出问题非常重要。”

王天予(后排左三)与课题组的师生在一起

王天予表示,自己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导师李冕教授的指导与支持。“李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科研,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他对科研的执着和严谨深深影响了我。”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王天予学会了如何高效处理复杂问题,如何提出关键科学问题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法。

持续探索科研创新的边界

在谈到科研时,王天予常提到“创新”两字。对他来说,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他始终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致力于填补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过去几年间,他参与申请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牵头管理了多个组内重要项目,项目验收成果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王天予(右二)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业5.0人机协作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

在密院读博期间,王天予被派往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与全球20位最具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教授之一的王力翚教授团队合作,参与欧盟工业5.0规划的重点研发项目。这一经历让他不仅产出多项科研成果,也促成了他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种子基金合作计划,为未来两国高校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王天予表示,密西根学院为他的科研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广阔的平台。“密院的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资源让我有机会站在世界的前沿。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协作能力。” 他特别感谢学院的培养模式,让他从本科时期就能参与国际化的科研项目,包括赴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冬季游学,从而为后续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刻牢记交大学子的使命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王天予从未让生活被“学术”填满。作为交大摄影协会的前会长,他通过镜头记录校园四季的流转与生活的点滴;作为推理协会的前策划部长,他组织了多场逻辑推理活动,激发同学们的思维热情;他还是密院HealthX科技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用创新思维把校园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兴趣不仅是生活的调剂,更是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王天予将个人爱好与集体活动紧密结合,在团队中培养了出色的领导力。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协作、如何高效解决问题,也让他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王天予(左一)在密院研究生迎新晚会上进行竹笛演奏

王天予(前排左二)参加足球日常院队训练

王天予(前排左二)参与组织交大摄影协会活动

除了在校内的活动,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从密西根学院招生大使到云南洱源的支教项目,再到马拉松志愿服务,他用行动诠释着对社会的热爱。“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身边的人和环境变得更好。”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我作为一名交大学子的使命。”王天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毕业后,他计划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进一步探索工程实践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未来,他希望取得更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致力于申请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最终回到母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展望未来,王天予充满信心:“我希望自己能在科研的边界上多做一些尝试,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学子,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