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至14日,“AI for Science黑客松·上海站”在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国际学院龙宾楼圆满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200余名来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优秀开发者与科研人员参与,参赛团队将各学科科研工具与AI智能体深度连接,在材料科学、生命医药和工业智能等多个领域展开跨学科创新探索,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科学深度交融的无限潜力。

朱浩瑾作开幕致辞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国际学院党委书记朱浩瑾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引擎,本次以AI for Science为主题的黑客松活动,旨在驱动AI与前沿科研的融通共生,为未来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能。浦江国际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跨学科创新生态,其打破领域界限、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与本次活动推动学科交融、促进科研创新的宗旨高度契合。他寄语参赛者要以真问题为导向,强化交叉合作,做面向未来的科研探索者,让人工智能在破解科学难题中创造价值,共同推动科研范式的突破性变革。

专家前沿分享现场

活动首日,多位领域专家带来前沿分享。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白磊探讨了“从AI for Science到Agentic Science”的演进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思衡剖析了“大师(Masters)是怎样炼成的”;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吴泰霖阐述了针对复杂物理系统的生成式统一框架,展示了AI在模拟、控制、逆问题与设计中的集成应用;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资深算法专家陈蓓系统介绍了科研智能助理系统“Qwen DeepResearch”的实现路径与应用前景。来自摩尔线程、Lucien的技术专家还为参赛者、观众们分享了GPU加速高性能计算与AI for Science的融合实践,并带来了AI for Science共创指南的技术工作坊。

黑客松比赛现场

作为一场聚焦AI与科学融合的赛事,本次黑客松特别面向各学科领域的高校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经过为期三天的密集开发,共产生了21项具有创新性强、完整性高的科研智能体解决方案。参赛者们通过跨学科协作,结合专业领域知识与AI技术,开发出能够切实推动科研进程的智能工具,彰显了AI for Science的广泛可能性。

专家评审团从科学影响力与相关性、创新性与创造力、完成度等多个维度对展示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估,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朱浩瑾为一等奖项目 “智能建筑设计新范式: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人机协作优化”团队颁奖

获奖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