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缘十年】林浩舟banner_副本
三月一个恬然的午后,林浩舟与我们相约在交大三餐莲花池边。身着深灰色休闲衬衣的他,头发打理得清爽,面上挂着明亮阳光的笑容,眸中闪着朝气青春的活力。
整个访谈过程中,他的幽默风趣和亲和力令人难忘,同时字字句句都透出一股难言的深度与哲理,透出他这十多年来别样的人生感悟。
对林浩舟的印象,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青春与深刻。他浑身难掩的蓬勃朝气,仿佛十七八岁的少年;而他对人生社会清晰精准的认知,又让我们有一种与一位看透世间百态的老者交谈的错觉。这两种特质在他身上融合,不显突兀,反而别有风采。
林浩舟生于1988年,是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JI, Joint Institute)的第一届学生。正是在他高中毕业这一年,主打中外合作办学和 “2+2” 双学位项目的JI成立了。循着内心影影绰绰的指引,林浩舟选择了JI,没有太多的顾虑,就像是给自己的人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拓荒,重要的是给予与改变】
“作为JI第一届学生,有没有想过要为学弟学妹们引领什么”,这是我们提给他的第一个问题。
他拿马云类比,说:“那时并没有想到要引领。当时我们前面无路可寻,自己也处在18、19岁的迷惘时期,我们自己的未来向何处去,应该是我们当时更为关心的问题。”
在密院的时间里,林浩舟是一个拓荒者。因为自己享受不同思想的碰撞,他组织创立了JI辩论队。如今2014届,密院辩论队首次夺得了交大新生杯辩论赛的冠军。同时因为JI超长的寒假,他完全自主地联系了云南山区的学校,包括小学与高中,组建了JI支教团。现今JI云南支教团已经得到了壮大,和多所学校保持常年合作关系,并获得了“感动交大”的荣誉。林浩舟在有意无意间的举动,为密院留下了一道道别样的风景。
支教是林浩舟的夙愿与执念,他对我们提到支教时很多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比如在大西小学,他为孩子播放动画片的时候,这些孩子欢喜激动地跑来,就像从楼梯上“飞”下来一样。他说,那些孩子与我们一贯的印象不同,他们不调皮,更不油滑,反而很羞涩,“他们坚硬的外表之下包着一颗真诚柔软的心”。在与孩子们谈到梦想的时候,他发现孩子们会说想要去山脚下的塔尼镇读书,对他们而言,塔尼镇就是一个很大很遥远的地方了。对于更外面的世界,他们一无所知。还有人会想要给父母买新衣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说想要“报效家乡,报效祖国”。这让林浩舟感到,其实那些孩子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这样说,或许只是因为“报效家乡、报效祖国”是被书本与老师认为正确和崇高的事情。而事实上,孩子们并没有觉得读书有多大的意义,他们中大多数人小学没有读完就回家务农,“他们不觉得读书是一条出路,他们也没有看到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这让他为孩子们的人生“被束缚”而感到难过。
在云南的一所高中支教的时候,林浩舟认识到,那里的很多高中生由于他们家里务农,很困难而自己又帮不上忙,常常陷入自卑、彷徨与对家庭的负罪感之中。这也使得林浩舟开始反思自身所处的教育体制。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世界上有很多活法,因为我们和身边大多数人成长背景的相似,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唯一的活法,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对我们来说也许不是,对别人来说更不是,我们往往难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中更多的可能性。”对于那些高中生,林浩舟直言:“我并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但是他们却有很多东西可以教给我。我觉得我学到的远比我给与的多。”
因此在支教回来后,林浩舟常向周围的人提到,“支教的意义其实不在于教他们一些学习上的知识,而是在于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当然也不是把我们自己生活的方式强加给他们。这也许会带给他们不同的选择,但也许不会。”
人生的选择有的时候就是这样,“You never know”,即使可能并没有结果,你也要去做这件事。“只要我们有所给予,有所改变,那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的”。支教譬如种花,无论种子发芽与否,都应该浇水,花才有可能盛开。
对现今JI辩论队与云南支教团的传承与成就,林浩舟很谦虚,“这些不是我留下的,而是我之后的人留下的,厉害的不是我,是那些将其发扬传承的人”,他如是说。

【改变,倾听内心的声音】

2010年夏-林浩舟和Dr. Jason Daida_副本林浩舟和Dr. Jason Daida (左)

林浩舟的故事并不止于JI辩论队与云南支教团,更在于他敢于做出选择,敢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起初在JI学习机械工程专业(ME)时,他在金工实习中感到自己在设计与三维想象方面并无优势,认识到自己动手能力不强,不适合学习机械工程。于是,他在密西根大学转学了计算机科学专业(CS)。而在密西根大学学了两年计算机科学之后,林浩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理工科。尔后,他想要研习人文社科,于是他考取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法律博士。赴美留学,转学法律的林浩舟沉浸在法学背后的思想碰撞之中,他觉得终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但他始终对美国法律研究的方向兴趣缺缺,感到自己真正为之触动,真正关心的是东方故土上的人和事。于是,他又毅然回到祖国,回到母校,着手研究中国法律法理的点点滴滴……
这样大胆任性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林浩舟不为所动,对于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他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天赋”与“兴趣”。
谈到兴趣,林浩舟表示对建筑学非常感兴趣,但他直言,自己动手能力太差,“感兴趣但不适合我,因为没有天赋”。而关于天赋,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一直被认为很适合人际交往,曾经他的很多同学也建议他学习金融、学做生意,但他说:“我对与人打交道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而他也没有选择经济金融。
林浩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兴趣与天赋是必须考虑、缺一不可的因素。而做出选择,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受挫,不断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逐步发现自己兴趣与天赋的契合点,从而找到正真适合自己的东西。
他转学法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当谈到为何研究法律时,林浩舟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我喜欢”。 回忆起自己初中对法学与中国社会的兴趣与关注,他觉得人的一生中会有成长的惯性,正是这个惯性把他导向了法学。“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一个人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会逐渐变成他想要变成的那个自己”。
林浩舟很频繁地使用Passion(热情)这个词,他将“喜欢”与“热爱”,尤其是“成就感”区分开来,“看到这个东西时,你有一种兴奋感,这种感觉你自己是一定知道的。”他说:“Passion就是每天早晨醒来,是立即想要去做事,而不是想继续睡觉。”循着内心的指引,就是选择做自己真正有passion的事情。即使这种选择使你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大的困境,心中都会有一种信念支持你。
关于选择,他还提到:“在我们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不要害怕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正真的个性不在于衣着、发型等等,而是在于敢于选择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随大流正形成一种风气,人们在作出与大众不同的选择时,可能会感到孤独、寂寞,甚至会遭到别人的质疑,到最后自己都开始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而惮于做出不同的选择。“不一样”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压力和负担,而林浩舟用他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你只是和别人不同,不同本身并没有错。”
“Don’t be afraid to be different.”
【留美, 更多的可能性】
123_副本
最初我们询问林浩舟刚上大学对于未来的蓝图时,他略带调侃的说:“当时对人生并没有太长远清晰的蓝图,出国是唯一清晰的蓝图。”然而在出国后,林浩舟才真正意识到,“出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是基于社会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因为“社会觉得这东西好,社会把这东西叫做梦想”,这种定义下的人生并不能说是不好的人生,但它绝对不是唯一好的人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应该用有限的时间与生命去度过一个未经自己认真思考与分析的人生,说严重些,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林浩舟引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他相信真正好的人生,应该是基于自己的信念,基于自己认真考量过的设计,而不是只听从别人的想法。“既然我的选择都经过了认真思考,都符合我的价值观,那我就会这么去选择。”这其实是通过认识自己,从而认识人生。这样的人生不是通过世俗的评判标准抑或物质衡量,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透过理性,审视自己的人生的真正追求,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留美期间,林浩舟一直在自己的床头放着一本胡适先生的《留学日记》。他说胡适当年留学的经历和感悟对自己有很大启发,“出国之后,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对成功的定位,或许就可以看到人生的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看到这更多的可能性,林浩舟才不断地选择,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再选择,“That’s life”。选择让我们不断直面各种挑战,但也让我们更深地了解自己,认知内心,不断对自己的行为与想法进行追问、质疑,直到找到我们心底的那束光亮,那簇火苗,进而真正充实而无憾地度过一生。
很多人开玩笑说林浩舟回国,是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但林浩舟不这么认为:留美回国后,“不是回到原来的自己,而是找到更高的、更好的自己。”
回顾他这些年的经历,我们问他:“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做的选择?”
他说自己会后悔有时候还不够勇敢。“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一种束缚,但其实更多的束缚是我们自己加诸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要低头,但是人生只有一次,与其回首自己的过去,不如勇敢向前眺望。”
再次问到他现如今对未来十年的人生规划时,林浩舟笑了笑,他有了清晰的答案。林浩舟的许多好友毕业后都在硅谷创业。虽然自己没有像他们一样追赶时代热潮,但是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创业。“我会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做学术。我对思想碰撞乐在其中,在走得更远。在学术研究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实现一种社会影响,但可能十年并不够,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人居于世上,还是要以某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关怀,用自己的方式影响身边的人。”每个JIer都应如此,“JI的学生是社会的精英,要有社会精英的责任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永远不要放弃探索生活的可能性。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生中学会世界上所有的才艺,但是值得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与发掘自己。

【选择,让人生更有意义】

234_副本
访谈最后,林浩舟用Productivity、Creativity、Responsibility三个词来概括密院,他认为执行力、创造性、责任感是每一位JIer都能够、也应该从JI学会的。
“大学四年是非常宝贵、美好、有创造力的,它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也可以是更美好的人生的起点,关键在你如何选择。”
“没有人能在十八九岁的舞台上永远演下去,与其毕业时感伤自己最美好四年的流逝,不如抓紧这几年的时间,去创造一些更奇迹、更美好的东西。”
在最后环节,谈到最想说的一句话,林浩舟笑着写下,“Question everything”。这句话来自JI对他影响很大的一位数学老师Horst Hohberger博士对他们这第一届“拓荒者”的毕业祝福。今天我们从林浩舟身上看到更多的,是“Question every choice”,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敢于做出选择,也敢于为人生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
在这个春风骀荡的午后,林浩舟对我们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不断去思考,一条是不断去尝试。”

更多访谈与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密缘十年】

【密缘十年】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