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薄首行与牛津大学Wolfson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Peter Bruce教授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双方将合作开展为期两年的全固态钠电池的研发工作。

全固态钠电池有望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与锂离子电池相当的能量密度,在大规模储能、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中国,低速电动车与电动自行车市场巨大,相关车辆目前主要采用污染较为严重的铅酸电池,或成本较高的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钠电池技术的采用将会有效降低电池的成本,以及由电池生产和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然而,由于固体电极与固体电解质间的界面稳定性问题,目前全固态钠电池的性能仍然较差。

中英双方合作团队将从新材料,新表征方法,新型电池体系三个层面开展科学研究,开发高循环稳定性的全固态钠电池器件。此次合作将为未来两校间在全固态电池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及中英联合全固态电池项目的申请奠定基础。

自2017年加入密西根学院以来,薄首行的研究团队围绕全固态电池开展超快离子导体,表界面表征以及成像诊断等相关研究(https://sites.ji.sjtu.edu.cn/abmc-lab/)。迄今为止,他已在顶级学术期刊(包括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le,Chemical Reviews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2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薄首行曾提出全固态钠电池设计的新思路,指出水和物的引入会大大提高全固态钠电池的循环稳定性(https://www.ji.sjtu.edu.cn/off-the-press/2019-01-24/31639/)。

教师介绍

薄首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他于2009年和2014年先后在复旦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化学学士与博士学位。2014 – 2017年期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薄首行于2017年7月加入密西根学院。目前,其团队围绕全固态电池开展超快离子导体,全固态电池界面化学与机械特性以及全固态电池成像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