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马天逸,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来自上海,高中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吴炯孙洁卓越奖学金,范绪箕奖学金,吴贤铭崔德娴奖学金,A等优秀奖学金等。科研方面发表会议论文一篇,完成期刊论文三篇,曾获运筹与管理协会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最佳理论论文的提名。即将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运筹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以探索启航:锚定学术航向

随着高考结束,马天逸意识到中学时代分数作为唯一价值的取向被消解,随之而来的是自己要为接下来的生活赋予意义。大学时代的自由与迷茫是一体两面的,初入大学的他得以获得“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的自由权。面对众多选择的迷茫,让他意识到必须主动向外探索,追寻所爱。这一过程或许让他走了不少弯路,但正是走过的这些弯路让他能找到自己的热爱,能更自信地走在自己既热爱又擅长的道路上。

在能源方向的工程导论课程中,马天逸初次领略了工程流程与理念的魅力,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最佳技术奖;在Horst教授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里,他沉醉于数学框架的搭建与数学证明的严谨,更惊叹于数学知识在现实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中,他不断尝试,探寻自己在软件与硬件结合领域的潜力……

马天逸所在的工程导论课程小组获设计展最佳技术奖

以热爱破浪:勇攀科研高峰

基于对运筹学的热爱,马天逸找到了密院2015届学长、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花成教授,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旅。在花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聚焦社会服务领域,针对应急系统中救护车与消防车的设置与调度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对已有的随机近似算法进行数学改进,并将其推广至其他系统。即使在科研的过程中他常遭遇失败,但他却逐渐享受其中,他开心于在科研探索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陶醉于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在这一初试科研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对学术的热爱。

马天逸与花成教授的合影

在前往康奈尔大学参加交换项目期间,他结合自身研究兴趣选修了多门博士课程。同时,他在花成教授的帮助下找到同为密院2015届学长、现就职于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的朱睿豪教授,并开始参与数据驱动的决策算法研究。在朱睿豪教授及其博士生的指导下,他将“够优”的概念引入最优化顺序决策问题,完成了被机器学习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ICLR2025)录用的论文《Satisficing Regret Minimization in Bandits》。该论文还获得了运筹与管理协会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最佳理论论文的提名。

马天逸在ICLR2025国际会议上

无论在交大还是康奈尔,无论身处国内还是海外,马天逸都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会议,密切关注科研前沿动态,不断拓展学习新的细分领域,在学术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除了日常的科研研讨会,他还参加了华人管理科学论坛,首次在现场做学术报告;参加了运筹与管理协会年会;也在新加坡ICLR会议上进行了海报演讲。这一系列与学术界交流的经历,不仅让他在科研上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也让他开始与全世界的同辈和前辈们建立起联系,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基础。

马天逸参加运筹与管理协会年会

在一系列科研课题中,马天逸不仅为一个个的研究发现而兴奋,更深刻理解了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累与试错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面对困难,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他心怀感恩,感激导师与学长的无私帮助,也坚定了将这份帮助传承下去的决心。他将以热爱为动力,探索新的理论,推动理论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努力让世界更加美好。

以责任掌舵:践行青年担当

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马天逸曾收到过许多帮助,他也希望可以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曾担任VV186数学分析荣誉课程助教,开设复习课和答疑课,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他也担任写作中心指导,帮助同学们修改课程论文,梳理英语学术写作的逻辑与流程;协助同学们修改双学位申请文书,从同学们的个人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和了解的信息,为同学们的申请与发展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马天逸与教授Horst(左三)以及其他数学课助教

马天逸参加云托班回访社会实践

除了在学院的学习,他也在和同龄人的交流中、在实习与社会实践中,逐渐把眼光放至无穷的远方和无尽的人们。开辟自己的道路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拥有可以舒展的一方天地才是他锲而不舍为之努力的方向。他立志要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得更好。他认为,在面对不理想的现状和他人的叹气声时,自己不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逃避他人的困境,而是应该主动向前走一步,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能脚踏实地地帮到别人什么。哪怕只是一小步,但这也是他能尽力给到他人的滋养。既然自己有能力,就应该给予帮助,这就是所谓责任。他也相信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一定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未来,马天逸将继续在学术道路上深耕,追逐自己的热爱,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同时,他也将继续竭尽所能帮助他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