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李寿航,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16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密院副教授鲍华课题组,热物性与能源转换实验室),2021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曾担任密西根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科磊奖学金、亚东奖学金和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目前已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8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以及第二作者SCI论文2篇,Google学术引用100余次。毕业后将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登山探险如此,科学研究亦如是。出于对科研探索的热爱,李寿航选择高校教师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由“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从“获渔”者到“授渔”者,他将秉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在未来的科研和教学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初探科研·亦曾踟蹰

来交大密西根学院之前,李寿航就在博士生导师鲍华教授的帮助下于大三下学期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杨诺教授课题组开展科研学习。在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过渡阶段,他也曾懵懂和畏惧。一方面,由于本科所学的机械工程偏向应用领域,而所要做的科学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本科阶段主要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研究生需要自己创造知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在研究生阶段,他的研究内容是用数值方法预测及调控材料的热物性。他听学长说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很重要,就决定去旁听这些课程,然而过了近一个月后发现自己对研究内容仍是一头雾水。相比本科课程的项目,科研项目的特点是网上找不到逐步教你学习“婴儿式”的教程。这样长时间耗下去,岂不是本科都没法毕业?他就这样度过了无比忐忑的一学期,在科研上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在第二个学期伊始,出于“自救”,李寿航决定开始动手计算自己研究的方案。当时的他,面临两个困境,一是不知道如何求解自己的问题,二是没有超级计算机资源。幸而在一个交流群中,碰到了本校和他做类似工作的一个博士生。双方都是“小白”,那段时间每天晚上见面讨论,渐渐地摸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来这个博士生朋友又帮李寿航引荐了在深圳超算的一个校友,打了把人情牌,争取到一些免费的计算资源,帮他完成了本科毕设内容。

2016年来到密院后,导师建议可以完善本科毕设内容,发一篇小论文。李寿航心里很开心,如果真能在第一年就有论文,那会比同龄人超前不少。热火朝天地忙活了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做的内容别人已经发表了。幸而参与合作的学长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新点,又给了他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后面花了近半年时间,终于写完论文并投了出去。但得到的不是编辑的认可,而是“秒拒”,这让李寿航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之后的他,又经历了两三次拒稿,心态逐渐平和,收到拒稿消息后情绪也不会有多大波动。

李寿航参加ASME IMECE2019国际会议

埋头苦干·静候花开

研究生第一年快结束时,导师建议李寿航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电声耦合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他们当时遇到的困难有两个:一是课题组对半导体的电输运性质知之甚少,二是电声耦合的计算量非常大。这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他虽然每周都在不断地推进自己的计算,但是他和导师以及师兄都不知道结果是否正确;二是每周的进展很慢,被同一个问题困扰了非常久,他和导师都感到很沮丧。就这样硬着头皮撑了一年半,终于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在与科研“纠缠”了两年半后,摸清了对方的“脾性”。

一次看论文时,李寿航发现对于金属电子热导率,不同的课题组采用的计算公式不一致,问师兄,师兄不知;与导师讨论,导师不解。后面深入阅读英文“古籍”,发现先贤们对此有定性的解释,却无定量的研究。在导师的支持下,他将其作为新的研究内容。在深入研究电子输运原理后,他将原有的计算速度提升了近一万倍,这为后面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审稿人进行反复的“拉锯战”之后,他们的研究终于获得编辑认可,发表在凝聚态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

社会实践·丰富阅历

读博期间,李寿航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受益颇丰。在研究生二年级时,学院组织到大西北参观考察国家重点行业。大戈壁的漫漫黄沙,黄得发褐的滚滚黄河水,给他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兰州一个国营企业,与一线的技术人员交流,他深刻体会到我国工业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当了解到当地科研人员在落后的条件下仍设计生产出性能先进的雷达产品列装国防装备时,不由得被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身临东方红一号升起的地方,他更加体会到国家从积贫积弱到富裕强大一路走过来的艰辛,被万千航天人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扎根西部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怀所震撼。

李寿航参加“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参加学院和振华重工的“共行共建”项目中,看到码头船坞上工程师和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李寿航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在港机装备行业蒸蒸向上的发展势头。在振华重工下属南通传动公司,看到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显著提升了船用传动轴的加工精度和良品率,他深切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相关政策很好地引导了企业的产业升级。

李寿航参加“共行共建”社会实践活动

支部建设·服务大众

学习和科研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本职所在。与此同时,李寿航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在2016级研究生党支部担任组织委员和博士生党支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加入博士生党支部之前,支部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因为工作多、任务重,无人愿意接棒支部书记一职。在和上一任书记夏婷婷学姐和相关老师深入交流后,他毅然决定承担党支部书记这一重任。为了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李寿航和支委班子创新政治思想学习形式、丰富党日活动,让支部成员乐于参与;为了提升学习质量,他多方奔走,联系外校的老师和同学给本支部同学做讲座和分享。

李寿航参加支部凝聚力建设党日活动

新的博士生党支部成立时,恰逢李寿航的科研成果“爆发期”,除了需要完成与华为公司的合作项目外,他还得承担起支部很多理论学习和发展本科生党员的任务。对忙绿的生活常态,他早已习惯。为了将这些事情做好,李寿航吃饭做事总是显得风风火火。身边师弟开玩笑说“你每天都像是在打仗”。对此,他总是回应说“事情总得要有人去做啊。”

登山探险·亲近自然

在业余时间,李寿航是一个运动达人,先后去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省山区进行登山探险。虽然背包爬山的过程很艰辛,但每一次都收获满满。当回忆起登山探险的经历时,令他难忘的是那些年和朋友们一起互相鼓励,走过的一个个坡、迈过的一道道坎、燃起的一团团篝火。在爬山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彼此对生活的态度和想法,广泛的交流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李寿航在户外登山

骑行是李寿航的另一爱好。在从武汉骑行到南昌途中,他亲身体验了鄂赣交界山川地形之险,有幸凭吊武汉保卫战中埋葬了万千忠骨的莽莽青山。环海南岛骑行时,他看到了别样的热带风光,体味热带地区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当他独自一人环台湾岛骑行时,饱览了祖国宝岛的大好风光,亦体会到祖国统一大业仍“道阻且长”。在骑行过程中,每时每刻遇到的人和风景都不一样,极大地丰富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打卡”海南省陵水-万宁交界

毋庸讳言,读博的路程是艰辛的。李寿航至今仍然记得研究生一年级时为了赶时间通宵做项目的情景。他曾和朋友开玩笑说只有在密院才能经常有机会看到沪上凌晨四点钟的月亮。做科研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困难,令他在低年级时曾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是,除却这些,体验更多的还是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而感受到的快乐。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只要咬牙坚持,就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获得学术界同行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回忆过去的五年,李寿航很庆幸自己能来到交大,来到密院。在这里,学院和导师为他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学习、解决问题和定义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将让他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