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西根学院众多遍布全球顶尖高校的教职校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胸怀世界的初心从交大出发,秉持心系祖国的使命回国任教,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为人类带来更多研发突破。“饮水思源”是根植在他们心中不变的情怀,“爱国荣校”是他们深厚、务实的报国行。是什么契机让他们走上科研教学之路?他们对未来的人才培养又有哪些期许?近期,我们推出校友对话录特辑,以访谈的形式走近这群教职校友,了解他们背后的成长故事。

校友名片:辛弘毅,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11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校友,本科期间参加学院与密西根大学合作的双学位项目,2018年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赴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深造。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单细胞多组学数据分析。

在密院的求学经历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有什么影响?

我是密西根学院第二批本科生,刚刚来到密院的时候,学院还处于筚路蓝缕的初创状态。当时在我们之前只有06级的学长学姐,未来充满未知。幸运的是,密院为我们创造了极大的自由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会。我和同学们参加了学院学生会的工作,有幸参与学生会创立早期的制度设计,体验从事公共事务的快乐与烦恼;加入了学院的篮球队,挥汗篮球场;加入了校话剧社,可以站在菁菁堂的大舞台上向全校师生演出。这段大学生活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宝贵财富。

在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偶尔会听到同学们小有“抱怨”:密院的课相比于其他学院,总是有“超纲”内容,需要花大量课外时间去理解课堂所讲的内容,以及去探索相关知识。我们不得不付诸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做更多的课前预习、上课后的习题课,频繁拜访教授的办公室,组织各类的小组协作课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们 “比学赶帮”。密院的学习生活,逐渐培养了我的自学、探索、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让我勇于突破自我,走出舒适圈,直面困难。这些品质成为了我日后海外求学深造,直至今天步入职场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实学习如同旅游。我们可以报团跟随导游的步伐,也可以选择自由行,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去规划各个景点和线路。于我而言,密院就像是一所画廊,让从来不习惯自由旅行的我,逐步学会并且爱上在科学界自由探索,不断欣赏这一路的美景。

辛弘毅(后排右三)与班级同学毕业合影

如何走上科研的道路,有什么契机或者故事可以分享的?

科学探索精神不是塑造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科研的兴趣像是一株小苗,需要阳光雨露,经年累月慢慢灌溉才能茁壮成长。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在脱离了时代背景后显得尤其难以理解,像是脱水的压缩饼干,充实但是难以咀嚼。好在本科时学校和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遇,在实践中“让压缩饼干慢慢泡开”。大一的时候我和几位同学在马澄斌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组建了Innovation Lab,我们戏称它是“黑作坊”,在里面电焊、车铣、编写单片机,捣鼓出了许多“黑科技”。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在黑作坊里互相交流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大家一起精心守护着丑陋无比的怪物机器人乘着硬座火车去北京参加比赛,这些都是我科学启蒙时的美好回忆。

当然真正尝试科学研究,第一次领略人类认知世界的尽头还是在密西根大学。大三时参加的暑期科研夏令营。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交流想法。第一次编写Linux Kernel,第一次被教授夸赞,第一次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在世界科学的殿堂,第一次向全系师生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第一次用上Intel内部开发模组,在密西根北校区BBB大楼二层西侧的一个小角落里,留下了太多美好(但有时很痛苦)的回忆。很感激216的小办公室,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辛弘毅(后排右二)大三暑假与Todd Austin教授实验室合照

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对于学术和学术圈的认识仍旧非常有限,也没有确立担任教职的发展目标。总体上,科学研究于我,仍旧是神秘而神圣的。随着对科学历史发展逐渐加深了解,以及自身批判性思维的逐步发展,我逐渐对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真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逐渐明白科学是人类解释身边世界的一次勇敢的尝试。这是一个伟大的旅程,它或许永远没有终点,也并不神秘。这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逐步开始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最终选择了这份职业。

返回密院任教,在你看来现在的学院跟当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从本科毕业到回归母院,正好相隔了十年。相比于初创阶段,今天的学院显然成熟了许多。一方面,学院办学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大大增强。我们拥有了新的大楼,也有了很多国际化的师资。在我读书的时候,有很多老师是兼职授课的,现在我们的教职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学院各方面的治理体系不断改善,其中,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学科覆盖逐渐丰富,课程设置越发合理,各类交换、留学机会更加丰富多样。如今同学们的目标也更为清晰,学术氛围更为浓厚。

但是相对的,从我的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同学缺少了一些探索精神,发展的目标也不够多元,对于学业绩点多了一分狂热和执着。其实密西根学院已经比当年初创阶段多了很多资源,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还是适当减压,着眼长远,放眼更广阔的世界。课程之余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多读一些书籍,多一些时间思考,多去尝试探索未至之境,探索一下未知的世界。

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人生是漫长的,影响你当前选择的,不应是近期的形势和目标。在做人生规划时,不应该只看到25岁的目标,还要考虑到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为自己30岁、45岁、60岁、80岁目标做规划。到了本世纪中叶,我们的同学们应该都是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了。因此,今天我们的同学们抱负如何,未来的世界就应当如何。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做抉择时,要清醒意识到自己年龄和认知的局限性,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生活,或者只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只从有限阅读中获取片面信息。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我希望同学们能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是一些有年代的经典书籍以及来自著名学者的相关书籍。

同时,希望同学们对于历史有一些了解。比如,热爱互联网的同学应当适当掌握自1974年ARPA开发TCP/IP以来,经历直连、拨号、宽带、光纤、Web1.0,Web2.0的网络发展史;热爱人工智能的同学可以适当了解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以后人工智能领域学说的一系列变迁;热爱半导体的同学应当努力熟悉仙童半导体和硅谷的发展历程;热爱金融的同学们应当去了解北美金融发展史和若干危机。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行业背后的历史和发展,以史为鉴,可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