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吴屹凡,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院”)2022届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师从薄首行副教授,从事锂离子电池界面问题研究。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科磊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博士毕业生发展奖学金等荣誉。毕业后将前往哈佛大学继续开展以全固态电池为主的研究工作。

2017年,在加入密院读博之前,我经过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六年的探索,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所在 —— 锂离子电池。过去五年,这个兴趣一直驱动着我,让我探索了限制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机理。五年的博士生生涯让我达成了既定的科研计划,更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成长,更加从容地去迎接充满挑战的未来。

在探索中消除迷惘、坚定信念

从小我就对自然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父母一直有意地培养我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让我走向自然科学领域似乎成为了一件必然的事。记得小时候父母每回出差,除了当地的特产和纪念品,总是会带回来的礼物就是各类书籍,其中最多的是科学家的故事集,有趣的小实验和各式各样的百科全书。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内容精彩、装帧精美的书无疑填满了年幼的我的全部好奇心。父母送给我全套《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的那一天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契机,但这套精彩绝伦的科普读物成为了决定我人生方向的重要一环。

在大学选择专业时,我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材料科学专业。材料科学是一个注重交叉学科的专业,不同细分专业有各自的侧重,但其总体上常常涉及物理、化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通过各项课程扎实掌握了金属、陶瓷、半导体和高分子四类最主要材料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主动参与到学院导师不同方向的研究课题中,其中包括了国家973项目的子课题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项目。这些课题研究不仅为我之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做好了科研技能上的准备,也使我能够亲身地探索自己具体的科研兴趣所在。

硕士阶段的两年我在欧洲继续深耕材料科学领域。欧洲大陆学校的硕士项目的工作量通常都很大,但困难常常伴随着成长,大量的课后阅读和项目展示让我完备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科研项目的论证、开展和总结方面的能力。作为欧盟Horizon2020框架下的子项目的毕业设计项目也为我带来了国际化合作的经验和更广阔视野。

吴屹凡(右)与导师在实验室

在经历了本科阶段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视野的拓展后,我最终确定了自己真正的科研兴趣所在——锂离子电池。随着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越来越多极端的负面影响,人类正面临“如何清洁高效地使用能源”的巨大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此提出了“30/60”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这个时间表成了在相关领域耕耘的科研工作者的一份使命和信念。未来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吸引力。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载具的发展对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化学储能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域内大量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正是大有可为之处。过往的探索让我为从事该方向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也让我坚定了迈向美好未来的信念。

在挑战中磨砺自我、走向未来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寻找锂离子电池方向的深造机会时,我看到了密院博士生导师薄首行副教授的招募介绍。导师在锂电池领域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了我,在他的热情召唤下,我加入了他的课题组,并参与了实验室的建设。博士阶段初期的科研工作从电池材料的合成开始,经由极片制作、电池组装,直至电池的电化学、化学测试,让我掌握了锂电池材料科研工作的全流程,并对该领域有了全局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国内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的各个部分(如电解液添加剂、隔膜等)仍有不小的比例依赖进口,这一问题也势必成为国内产业界和学术界需要面临的挑战,而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将为之不断努力。

博士阶段我主要开展的科学研究主要在于锂离子电池内部影响性能提升或导致电池失效的各类界面问题,涉及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多个备受关注的电池体系。科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无法达成预期的实验成果,完成的工作创新性不足,多任务处理工作无法面面俱到都曾给我带来一些灰暗时刻,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后来我意识到,不确定性是科研、乃至人生都需要一直面对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停止过度想象,着眼当下,把每一件手头的工作都做好,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吴屹凡的论文获国际电池协会2021年会最佳墙报奖

在老师、同学、家人、朋友们的坚定支持下,尤其是在导师薄首行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总是能够在低落时重拾力量,不断在科研道路上执着前行。过去几年,我参加了多个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合作项目,先后在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等电池或材料领域的重要期刊上发表我的研究成果。我还参与了第19次全国电化学大会,纳米谱学2019研讨会,国际电池协会2021年会等学术会议,并获2020年“同济大学-新威”材料博士生论坛口头报告二等奖和国际电池协会2021年会最佳墙报奖。

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止于至善

学习和科研之余,我十分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和社会议题一直是我高度关注的对象。从进入大学起,我就积极参加青少年红十字会、唐仲英爱心社等组织的社团活动,开展帮助障碍人士和弱势群体的志愿项目。本科阶段参与的“民营书店的运营模式研究”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传承与教育现状调查”的社会实践曾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远洋’探海者’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等奖项。2014年,我作为“国家/地区奥委会助理”参与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世界体育盛事,并荣获“志愿者之星”称号。读博期间,我作为学员参与了联合国劳工组织举办的2021年联合国青年领袖夏季精英班。这两段在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共事和交流,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国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吴屹凡参与2021年联合国青年领袖夏季精英班

回顾在密院的这段读博之旅,时而如履平地,时而如履薄冰。在“全面发展,止于至善”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掌握新的技能,不断突破新的自我。未来,我将继续怀抱梦想,继续步履不停,继续向前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