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王尧伟,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以下简称“密院”)2023届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朱虹副教授课题组,先进材料设计实验室)。曾担任密院博士生党支部宣传委员, 博士生班级生活委员等职位。曾获博世奖学金、俞黎明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第五届材料基因高层论坛海报特等奖等荣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篇,另有一篇文章在投。

初识密院, 激动与迷茫

在2017年的6月, 微信上的一则推送让王尧伟了解到密院。由于本科的国外短期交流经历, 王尧伟对密院的国际化办学非常向往,因此向密院的夏令营招生组投递了自己的简历, 并成功加入朱虹老师的课题组攻读博士,从此开始了他在密院的科研探索之旅。

王尧伟(后排右四)所在课题组合影

初入密院, 除了激动, 王尧伟更多的是紧张与彷徨。密院全英文、快节奏的课程给了他很大压力。一方面,没有上过全英课程的他很难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另一方面,密院课程的任务量普遍很大, 一门课往往穿插着测验、期中展示以及每周的课后作业。繁重的课业任务和难以适应的英文教学坏境让他陷入了迷茫。但他也清晰地知道,迷茫归迷茫, 积极面对困难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课后, 王尧伟积极查阅课程中文资料, 并且补习专业英语。针对不会的习题, 他也主动向助教和同学请教。慢慢地他发觉课上可以听懂的内容越来越多, 最终也在固体物理这门课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密院学习的过程中, 另一点让王尧伟感受颇深的就是国际化办学条件下开放的学习环境。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Abdelmadjid Mesli教授的半导体物理课程。Mesli教授在课上不仅会讲述半导体物理相关的知识,也会穿插非常多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了解某些理论提出的历史原因。此外, 得益于密院“小而精”的开班模式, Mesli教授也会细心的听取每个人的问题并耐心的予以解答。基于全英的授课模式和课堂交互式问答, 王尧伟的英文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显著增强。在课堂上不断沟通的过程中, 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越从容地在各类课堂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投身科研, 从怀疑到坚定

王尧伟(左二)科研成果在材料基因高层论坛获奖

科研是每个博士生读博期间的主旋律。由于并没有接受过硕士阶段的科研系统训练,刚加入朱虹老师课题组的时候,王尧伟也曾十分怀疑自己的能力。他所从事的方向是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镁合金腐蚀行为研究。由于镁合金的腐蚀性能是由服役环境、金属成分、微观组织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所以单纯从模拟角度来预测金属的腐蚀性能是存在难度的。加之第一学期的课业压力, 王尧伟的科研进展一度十分缓慢。不过面对他在科研上遇到的问题, 朱虹老师总是以无限的耐心和细心进行指导。在适应了博士生活之后, 慢慢的, 他的科研也有了起色。基于材料基因组的思想, 他将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 成功地利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加速了新型耐腐蚀镁合金的研发, 他的相关工作也在第五届材料基因高层论坛上获得了特等奖。

知行合一,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和科研之余, 交大和密院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王尧伟的课余生活, 拓宽了他的视野。在走访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时, 他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防安全而攻坚克难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钻研。在参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时, 负责人求贤若渴的态度让他深切感受到重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在交大校友座谈时, 他看到了交大毕业生在祖国的各地发光发热,在各行各业成为主心骨。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也使他越加明晰自己未来的使命。

王尧伟(右三)参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密院读博的五年时光, 极大地丰富了王尧伟的人生阅历。相比于本科, 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读博的经历也让他理解了天道酬勤的真正含义。正如他的博士生导师朱虹老师所说, 人生也不是一本教科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未来的路还很长, 他会找准自己的节奏, 坚定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