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邵谣夏,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以下简称“密院”)2023届控制科学工程专业直博生(马澄斌教授课题组,动态系统控制实验室)。博士期间共发表国内外论文16篇,其中包括SCI一区论文5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另有1篇SCI论文在投。曾担任密院博士班班长,荣获本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密院博士新生奖学金、亚东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读博期间参与、负责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代表成果有无人机兆赫兹无线充电机库、远距离微波传能系统、兆赫兹无线传能匹配网络显式设计方法等。

打好基础,转变角色

邵谣夏在高中阶段就对密院有所耳闻。作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密院独有的中西结合、注重交叉创新的特点让他在保研阶段毫不犹豫地选择前来读博。初入密院,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里的课程难度和课程任务量。原本在本科阶段游刃有余的邵谣夏一下子感受到了压力,不过作为一个不畏难只畏不前的乐天派,他选择积极应对并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对每一门研究生课程,他都当做是一次宝贵的研习经历,和每一位任课老师积极讨论、大胆提问,这让他不仅得到5门A+的好成绩,同时也真切地将这些知识、思想刻在脑子里,支撑他之后的科研工作。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机械振动的课程中,老师讲到精彩处总会补上一句“Interesting”,让同学们也深刻地体验到上课是一种乐趣。博二之初就有机会就有机会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也让邵谣夏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密院对国际化的重视。

邵谣夏在里斯本参与IECON2019期间拍摄

读博更大的挑战是角色的转变。邵谣夏深感在到本科为止十几年的学习中,一直是一个知识的“消费者”,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还应当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这就要求思考仍不存在的技术、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邵谣夏非常感谢作为良师益友的导师马澄斌教授,他不但会在学生探索未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自由和支持,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乐观地为其打气。在导师的信任和指导下,邵谣夏在博士第一年就设计并搭建出了可以在15米外为传感器供电的远距离微波传能系统,而在一年之前,他还是一名对电路设计一窍不通的机械工程方向的学生。

找到乐趣,享受过程

博士二年级时,突发新冠疫情,邵谣夏被封控在家无法开展实验。一开始他也经历过干着急、盼回校做实验的阶段,但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见不到电路和仪器实际上也能带给他一段宝贵的思考探索时间。他想到一个高频无线传能领域一直没有解决的纯理论问题,于是在家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推导,最终得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适性的数学模型和解析解。他至今仍清晰记得自己把那长达几页纸的公式化简到几行,并且在回校后实际搭建电路验证正确的兴奋。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科研的过程真的是一种最纯粹的享受。

在那之后,邵谣夏不断结合行业需求和自己的理论成果,先后搭建出能为盲人足球专用内置传感器供电的超小型无线传能系统、能兼容不同充电协议的双模无线传能系统、国内首个兆赫兹无线供电无人机机库等。这期间他的科研、工程技术都得到长足的锻炼。他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编制成独立软件,让更多的同行、师弟师妹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设计。

邵谣夏和他的部分项目成果

思源感恩,同筑未来

饮水思源,对学院、学校的感恩也激励着邵谣夏在学习科研以外,多多回馈和付出。他曾三次担任学院本科毕设展助教,协调毕设展工作顺利进行。也曾三次担任学院招生宣讲大使,鼓励新生力量加入密院。此外,在疫情学校封闭期间,他自发作为宿舍楼栋志愿者为楼栋同学分发物资,并在此后的宿舍楼推举优秀团员的民主评选中,以第一名的楼栋得票获评优秀共青团员。

邵谣夏作为密院研究生招生宣传大使为本科生宣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密院经过近五年的历练和打磨,我感到自己最大的收获反而不是知识本身。更长远的视野,对新知的渴望和面对挑战的平常心是密院和马澄斌教授赠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在博士期间的学习中,我越来越感到自己在人类知识宝库和自然真理殿堂面前的渺小,而这种渺小并不再让我感到无力,而是感到期待。我发自内心地感恩自己可以成为人类追求新知的洪流中的一滴水。而即使只是一滴水,我也要在未来穷尽所能去追寻真理的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