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身处湖北疫区的密院教师鲍华也已经居家隔离了一个多月,病毒阻碍了出门的脚步,但并没有影响他“宅”在家里做科研。在与学生线上交流时,他发现不少同学在读文献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利用“宅”家的这段时光做科研,他分享了自己读文献的心得。

最近新冠病毒流行,应该不少人都宅在家里。特别是研究生们,既然做不了实验,多半会被老师要求读文献。那么,为什么要读文献,怎么读?我今天来说点自己的想法。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工作中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文献阅读。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不管是在读博期间还是工作之后,读文献是始终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我个人的绝大多数的科研灵感都是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获得的。我甚至认为,是否阅读文献是一个学者是否还在科研一线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那么,为什么读文献如此重要?可以从科研能力的培养说起,从我的观点看来,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应该熟悉一个细分的学术领域,并具备独立解决领域内一个未知学术问题的能力;一个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应该熟悉一个更广的学术领域,并且具备在该领域内提出其他学者感兴趣的新问题,并解决该问题的能力。那么,读文献可以实现三重目的:首先,这是写一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第二,这是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第三,这是提出新的学术问题所必需的。

读文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而相对于经历这种痛苦的过程,直接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实验,既简单,又容易交差。结果,久而久之可能就习惯于此了。有些人一天到晚在实验室,工作也很辛苦,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却不去思考怎么分析,怎么总结。有些人总能提出“新”的想法,结果科研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他人做过了,甚至连论文都写好了,投出去之后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这些往往是不读文献的后果。

对于科研新手来说,读文献会碰到哪些困难呢?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不知道读什么,读不懂,不想读。其实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的,不知道读什么就会乱读一气,于是就很难懂,于是就不想读。

那么,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是要坚定信念,并深刻的认识到读文献的重要性。初学者往往会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也许几个月,也许长达一两年。这和爬山或者长跑一样,有时候累的绝望到山穷水复疑无路,也一定要坚信终有一览众山小或者冲到终点线的一天。这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优秀的学者的必经之路。

信念坚定了,后面两个问题相对好解决。一般来说,导师都会给学生一些认为重要的文献阅读,即使没有给,至少会给一些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搜索,很容易能找出一两篇相关的文献。从这一两篇开始,先仔细阅读。这时候往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读不懂。首先的困难就是英语,不过现在有很多翻译软件可以直接抓取PDF中的单词来翻译。更难的问题在于对学术概念的不理解,文章中新的概念过多,因此每个新的概念都要查阅新的文献,于是更增大了阅读文献的困难程度。有时候为了啃一篇论文,要花一整天时间,还是云里雾里的,这是很正常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心态平和。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要求全,而是秉着理解了一点就胜利一点的心态,先理解简单的和熟悉的问题,后理解困难的问题。理解不了的问题不要死磕,可以适当做个记录放在那,期待以后理解。这个阶段有些问题自己琢磨不透的,也可以和学长学姐,导师多多沟通。有时候一些学科交叉的问题,甚至可以多多请教其他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

这个阶段会出现的另一种心态就是,既然搞不懂,就去图书馆借10本书,先学完了再做科研。这也是错误的。研究也好,读文献也好,最终的目标都是完全弄懂一个问题。想要真正认识一个问题,必须要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引用主席《实践论》中的一句话:“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因此,在科研中,也要交替的推进实验和文献阅读,不可荒废任何一方。

进阶的目标是充分了解一个领域,往往在写论文之前必须要做这件事情。这时要查找一个领域内的所有重要文献。这件事情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做两件事情,关注几篇重要论文引用的文章,和引用该论文的文章。一篇文章在引用另一篇的时候,会给出一定的评价,根据这个评价,可以很容易判断一篇文献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另外,可以根据一些其他因素来判断,例如一篇文章如果发在高水平期刊,或者被引用很多次,那么是一篇重要文章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综述文章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领域内顶尖课题组写的综述论文。我个人在这个阶段一般用Google Scholar,在GS里面可以查出引用一篇文章的文献(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200225213535

有时候几十篇,有时候甚至几百篇。一般来说,排在前面的论文更重要,通过阅读标题,做一次筛选,然后阅读摘要再做一次筛选。这样很容易找到这5-10篇文献。精读5-10篇文献之后,通过他们引用的文献又可以进一步筛选到更多重要文献,然后又查找引用这些文献的文章。如此往复2-3次,即可把一个领域的所有重要文献都找到。

*原文转载自微纳尺度传热公众号,该号由鲍华在业余时间运营。

 

笔者小传

Hua-Bao鲍华,现任上海密西根学院副教授,2006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在2011年获得Bilsland 博士论文奖学金资助,该奖学金仅颁发给普渡大学最优秀博士生用于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学位后鲍华老师立即回国,加入密西根学院,成为了一名助理教授,并且在2013年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热量输运的多尺度模拟仿真,仿真尺度从原子量级到连续体量级。他所做的研究在热电转换和微电子器件的散热等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鲍华的课题组有多篇论文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或录用,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性原理仿真、分子动力学仿真、数值求解玻尔兹曼输运方程和连续体量级的仿真。

鲍华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尺度下的传热机理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多尺度导热模拟,热辐射的微观调控及其应用,以及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