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委发文(沪教委高〔2015〕20号)公布了2014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名单,经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遴选推荐和专家评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审核,共评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3篇。我校40篇博士学位论文、30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其中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19篇来自工学学科, 密西根学院有2篇入选。获奖论文作者分别为密院机械工程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2013届硕士毕业生)石承志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2013届硕士毕业生)贺晓龙。
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项为上海市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最高奖项。该奖项旨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具体名单见附件

Thesis Title论文题目 Author 作者 Advisor 导师
Modal Properties, Stability, and Applications of Centrifugal 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er Systems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模态特性、稳定性及应用 Chengzhi Shi石承志 Robert G. Parker
Metallic Nano-Slit Grids on Fiber Facets fo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ing基于金属纳米线槽网格结构并制作于光纤端面的表面等离子体谐振传感 XiaoLong He贺晓龙 Tian Yang
杨天

石承志获奖硕士学位论文简介:
IMG_2035_副本
石承志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对离心摆减振器系统(centrifugal pendulum vibration absorber systems)振动特性与稳定性的研究。该系统主要用于降低直升机旋翼、车辆发动机、风力发电机、航空涡扇发动机等转动机构中转子平动和转动振动。这些减振器适用于减小与转子转速成正比的频率级上的振动。石承志和他的硕士导师Robert Parker教授和硕士副导师Steven Shaw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将这些针对离心摆减振器系统动力学的解析和数值分析研究发表于四篇在高水平机械工程杂志:《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和《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中的论文里。应用这些解析和数值分析成果,石承志研究了这些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由此推导出对这种减振器设计的一系列指导标准。会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rian Olson、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Christophe Pierre、以及石承志的硕士导师和副导师,他们在《Applied Mechanics Review》中发表了对离心摆减振器研究具有关键作用的循环矩阵(circulant matrix)的特性与应用的研究。石承志综合了他在硕士期间对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研究,证明了上述动力学特性存在于所有具有转动对称性的动力学系统中。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于顶级的工程学杂志《Proceeding of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Engineering》中。
目前,石承志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其博士生导师,现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分支主任张翔教授,石承志在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对声学超材料(Acoustic Metamaterials)的研究。石承志同他的合作者将他们对宇称时间对称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发表于顶级物理系期刊《Physical Review X》中。
贺晓龙硕士学位论文简介:

hxl_副本

介于SPR 器件有着对于环境折射率变化的高灵敏度、生物兼容性以及易于制造的特点,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已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无标签生物传感之上。当前,由于有着高价格,复杂的光校准系统以及大体积的特点,商业空间光耦合SPR 传感器件在与微流体生物传感芯片技术的集成上遇到了困难。因此,科研工作者开始专注于将周期性SPR 传感结构与光纤技术结合,使其受益于光纤的柔软性和小体积以及光纤技术的简单与可靠的光传输。然而,受限于未能设计与光纤兼容的周期性SPR 结构以及复杂且价格高昂的加工手段,至今很少有科学论文报道了成功将周期性SPR 结构制作在光纤的端面之上的器件。在此论文中,贺晓龙对两种周期性SPR 结构的设计以及仿真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别为:硅矩形光栅结构和纳米线槽阵列结构。并对将传感探头与微流体技术进行集成以制成便携的生物传感芯片的可能性也加以了研究和实验展示。

硕士毕业后,贺晓龙继续在密西根学院攻读光学工程博士,预计于明年毕业。在博士期间申请了三项专利,参与了一次国际会议并做了报告,预计将发表三篇国际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