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培养计划
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的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学生须满足以下要求:
- 完成特定顺序的课程要求,这有别于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课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交流至少1次。学术交流应为口头报告、墙报展示、或投的论文摘要被会议录用,学术交流的内容应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密切相关。
- 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答辩。
注: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位等专业的要求是一样的。
全日制学术型直博生的学制为5年,全日制学术型普博生的学制为4年。
1、直博生课程要求:
1.1 2023级及之后入学的学生
直博生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且课程的平均绩点(GPA)满足最低绩点要求。直博生须完成的课程包括:
(1) 至少33个经核准4xx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
(2) 英语科技写作:3学分(VG50X)。须完成英语科技写作相关的三门课程(VG501、VG502及VG503),且这三门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0或以上;
(3) 国内学生须修政治课:3学分;
(4) 培养计划中课程的平均绩点不得低于3.0。
39个经核准4xx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须满足以下要求:
(1) 至少6个5xx以上的数学学分;
(2) 至少15个5xx以上的专业学分;
(3) 至多12个外院课程学分,须经导师与研究生委员会的审核。外院课程申请表格在研究生表格下载;
(4) 至多9个4xx的学分;
(5) 至少6个本专业以外的学分;
(6) 4xx学分与外院课程学分的总和不超过15个学分。如果研究生委员会审核通过一门外院的数学课来满足部分数学学分的要求,则该数学学分不算在这15个学分之内。
1.2 2022级及之前入学的学生——文件下载
2. 普博生课程要求:
2.1 2023级及之后入学的学生
普博生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且课程的平均绩点(GPA)满足最低绩点要求。普博生须完成的课程包括:
(1) 至少15个经核准4xx 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
(2) 英语科技写作:3学分(VG50X)。须完成英语科技写作相关的三门课程(VG501、VG502及VG503),且这三门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0或以上;
(3) 国内学生须修政治课:2学分。国际学生须修汉语和中国文化概论:6学分;
(4) 培养计划中课程的平均绩点不得低于3.0。
15个经核准4xx 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须满足以下要求:
(1) 至少9个5xx以上的专业学分(机械工程系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2) 至多6个外院学分,须经导师与研究生委员会同意;
(3) 至少3个专业外的学分,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广度;
(4) 如果研究生委员会审核通过一门外院的数学课来满足部分数学学分的要求,则该数学学分不算在这6个学分之内。
2.2 2022级及之前入学的学生——文件下载
3. 平均绩点(GPA) 要求:
博士生须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进行公开答辩。每个学期学生都须注册博士论文科研课程,即:VM695和VE695。课程成绩由学生导师根据其注册学期的科研工作表现评分,目的在于为博士学位论文做准备。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步是满足平均绩点要求。直博生前5门5xx及以上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2及以上。普博生前3门5xx及以上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2及以上。同时这些课程须在博士学习阶段的前两年完成。
如果学生未能达到平均绩点要求,研究生委员会将审查其成绩,并采取如下措施:(1)分流淘汰为硕士生,或(2)通过选修额外课程以满足平均绩点的要求。
4. 博士资格考试
1. 2019级及之前入学的博士生: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步是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直博生须在第3学年结束前,修满经核准的30个学分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课程后,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普博生须在第2学年结束前,修满经核准的12个学分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课程后,参加博士资格考试。
博士资格考试为时长90分钟的口试,分别由三个不同的老师负责。学生须选择三门课程参加博士资格考试,其中至少一门与其学科组相关,至少两门与其专业相关。每门课程考试时长为30分钟,采用及格/不及格制度。学生必须获得考试委员会的一致通过才能通过课程考试。考试结果记录在博士资格考试记录表中。
学院每学年安排两次博士资格考试,分别在秋季学期和夏季学期。若学生其中一门课程未通过,则必须在下次考试时重考该课程。若三门课程中有两门课程未通过,则必须在下一次考试时重考相同的三门课程。
第二次博士资格考试仍不通过的学生,研究生委员会将审查其成绩,并采取如下措施:(1)分流淘汰为硕士生,或(2)做退学处理。
博士资格考试通过后,学生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
2. 2020级及之后入学的博士生博资考要求,详见:
4.1 学科组
学院每学年安排两次博士资格考试。学生从以下专业基础课列表中选择参加博士资格考试三门课程。
机械工程相关学科组及其专业基础课程:
- 设计与制造:VM541机械振动、VM552机电一体化、VM555工程优化,VM564线性系统,VM583制造过程与系统。
- 固体力学:VM505计算力学基础,VM512弹性力学,VM513连续介质力学,VM518复合材料高级力学,VM645弹性波在固体中的传播。
- 热流体:VM520高等流体力学,VM523计算流体力学,VM524 湍流,VM530高等传热学。
- 材料科学:VM508软物质物理导论,VE/VM515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VM565材料结构、物理与化学表征。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相关学科组及其专业基础课程:
- 电路与器件:VE504固体物理学、VE509半导体物理、VE/VM515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VE527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电磁学、光学和光子学:VE509半导体物理,VE530电磁理论(1), VE539激光原理,VE540应用量子力学I。
- 通信、信号处理与控制:VE501随机过程、VE550信息论、VE560线性系统、VE655无线通信理论、VE689无线网络。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VE527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5. 博士论文开题
5.1 博士论文委员会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且与导师协商后,学生邀请至少五名教师加入其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指导、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位论文进展。论文委员会的成员须符合以下条件:(1)申请人导师担任论文委员会主席,(2)第二位成员须为申请人所在学院同一学科组的老师,(3)第三位成员须为申请人所在学院的非同一学科组的老师,(4)至少一位教授,(5)至少包含一位本学院以外的老师。此外,所有的委员会成员必须拥有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委员会成员须经学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在以下链接中提交论文委员会成员申请,http://bpm.umji.sjtu.edu.cn/。
Discipline Groups (2023-2024 Academic Year)
设计制造与系统
负责人: 邵磊
成员: 毕尤一 | 黄佩森
固体力学
负责人: Jaehyung Ju
成员: Shane Johnson | Jaehyung Ju | 申岩峰| 魏小东 | 沈泳星
能源动力和流体力学
负责人: 王利坡
成员: 陈谦斌 | 孔令逊 | 屈子杰 | Kwee-Yan Teh | 王召光 | 周德智
电路与半导体器件
负责人: 但亚平
成员: Yuljae Cho | 卢旭阳 | 杨睿
电磁学,光学和光电子
负责人: 陈松良
成员: 万文杰 | 吴继刚 | 卢旭阳
通讯网络,信号处理
负责人: Chong Han
成员: 王旭东 | 金力 | 龙泳 | 皮宜博| 乔恒 | 唐爱民 | 朱怡飞 | 周武元
控制
负责人: 马澄斌
成员: 张峻 | 庄瀚洋 | 班雨桐| (任中强)
材料科学与工程
负责人:Yunlong Guo
成员: 陈倩栎 | 贺玉莲| 王文冬 | 王衍明 | 朱虹 | Milias Liu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负责人:Paul Weng
成员: 钱炜慷 | Paul Weng | Manuel Charlemagne | 郭鑫斐| 卢旭阳 | 皮宜博| 郑刚 | 邹桉 | 朱怡飞
5.2. 博士论文科研会议(可选)
博士论文科研会议由申请人组织安排。会议目的是对博士论文进行早期的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 (1)博士论文的研究范围、可行性和适用性;(2)对博士论文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3)评估学生对相关领域文献的熟悉程度;(4)对博士论文预期的学术等贡献进行预测。
首次论文科研会议结束后,如论文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建议召开后续科研会议。若在召开多次科研会议后,论文委员会认为该生仍不能完成合格的博士论文,论文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博士论文科研会议所有内容需记录完整,并将记录提交给研究生办公室存档。
5.3.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须包含以下内容:(1)研究内容,(2)该领域前沿科研的文献综述,(3)已完成的科研工作,(4)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5)本人的主要贡献和(6)接下来的研究计划。
学生进行公开的博士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委员会成员须全体参加。论文开题与科研会议须间隔至少一个月。论文委员会须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方可通过答辩。若投票结果不一致,学生须根据论文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后,再次进行公开答辩。若第二次开题答辩仍未通过,论文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与论文开题须至少间隔六个月。
5.4. 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论文撰写完成后,博士学位申请人须在公开答辩前至少两周将论文初稿交给博士论文委员会进行评审。论文委员会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论文委员会主席决定该论文是否可以进行公开答辩。若未通过,学生须根据论文委员会的建议修改论文,并再次提交到论文委员会评审,直至审核通过。
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审,学生方可安排其博士论文答辩时间,进行公开的博士论文答辩。论文委员会须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方能通过答辩。若投票结果不一致,学生须根据论文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博士论文,再次进行公开答辩。
博士论文答辩的结果记录在论文答辩会议纪要表格中。